服務熱線: 400-110-9145 周一到周五,8:30-17:30

李善德:譜寫“鎖”向披靡的人生

   日期:2010-05-28     來源:中國企業新聞網    瀏覽:670    評論:0    
核心提示:從一個在五金加工廠的雜工到能自主創新發明的工程師,從一個不起眼的小小五金加工廠在短短4年便成長為今天遍布全國80%的鎖具市場的大品牌,李善德創造了一個民營企業的發展神話。在十幾年里,他的企業曾多次遭到競爭對手的惡意傷害,在鎖具行業幾度徘徊與起落;在這段擺脫草根生活的歷程中,揮灑了多少汗水和淚水。他把他的人生磨成了一把鎖,名字叫“玥瑪”———閃亮、堅固、耐磨、頑強。一個傳奇人物譜寫了一段傳奇人生,那究竟是什么讓他有如此大的動力,為鎖如此執著不屈?是什么給了他那么多的靈感,讓他能創造鎖界奇跡?與李善德面對面的

臺燈下勤奮工作的李善德

鎖是保安設施,是人類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而發明的一種用鑰匙才能開啟的裝置。作為為人們捍衛財產和安全的“守門將軍”,對它寄予了至高的信任。然而,現代生活中的失竊被盜的現象有比防盜技術發展的更迅猛的趨勢。偷盜者似乎已深諳傳統鎖具的開鎖之道,這讓人們的安全感日益下降,同時,也給鎖具行業帶來了尋求防盜技術突破的煩惱。李善德創造空轉鎖之后,打破了鎖具行業壓抑已久的沉寂。他利用自己的技術創造的“玥瑪鎖”品牌也獨樹一幟,成為眾多鎖具品牌中的一枝獨秀。他的此舉,使他成為了全國整個鎖具行業的聚焦點,同時也把他的人生推向了制高點。

2002年,他在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創建了中山市鏢臣防盜設備有限公司,憑著自身的智慧,創新發展,在國內強手如林的3000多家制鎖企業中奇跡般地脫穎而出。他們生產出的300多種玥瑪牌系列鎖具投放市場之后,一路飄紅。其產品中率先使用由自己研發的月牙形匙口和空轉鎖芯技術,在國內外同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玥瑪鎖業不僅為推動中國鎖具品牌創新做出了貢獻,同時也創造了一個民營企業的發展神話。

神話的背后,是他創造神話過程中比別人加倍的付出。“千里馬是怎么死的?累死的!”李善德在談到自己的人生價值的時候笑著說。他說對自己選擇的路并不會后悔,對自己的付出也毫無遺憾。面對來之不易的成功,回顧自己走過的人生路,他不禁感慨萬千。未來是建立在過去和現在的基石上,他將用自己的信心繼續譜寫“鎖”向披靡的人生。

鎖之情結“鎖”定人生

年僅16歲的李善德初中都沒來得及念完,就不得不輟學幫父母親干家活。當時他三個哥哥已經在外面打工,家里的十幾畝地僅靠父母耕種,他小小年紀就得與父母共擔家庭重任。17歲那年他去三哥所在鎖廠打雜工。想不到他從此便與鎖結下了不解之緣,迎來了鎖之人生的開端。

寶劍鋒從磨礪出,基層的磨練鍛煉出他腳踏實地的品質。剛來鎖廠,三哥叫沒技術的他幫忙干些磨坯鋒 (處理產品的毛刺)、開夜班壓鑄機、打掃衛生等各種雜活。不管哪種活他都用心地去做。當時他覺得這比種地好多了,夜班上完了白天能睡覺,并且還能拿到薪水。兩年時間一晃就過去了,慢慢地他跟著廠里的老師傅學開車床、磨床、銑床等制造模具的設備。他對設備操作技術的濃厚興趣也在此時產生。后來他看到技術工能拿六七百高工資,使他萌生了去學技術的想法。他毅然地向他哥哥們提出要去學技術。

為了學技術,他去了一家爐頭鑄造廠車爐頭,卻發現在那工作根本學不到技術,每天都在重復做同樣的事。于是,他放棄了這個高薪的工作,繼續尋找學藝之路。有舍才有得,放棄眼前的利益,追求更高的理想,正是李善德的這種敢于放棄、勇于追求的品質,助他邁出走向成功的步伐。

為了實現自己學藝之夢,他再次回到了原來的鎖廠做學徒工,這次他真正全面接觸到了鎖具的加工和生產。一個看似普通的事激起了他的好奇心。工人拿著用壞的模具給他修理,剛修好沒幾天,他們又送過來返修。他很好奇怎么會壞的那么頻繁,于是跟著工人去看個究竟。他了解之后,進行了仔細的分析,研究出了改進的方法,把他們的模具逐一進行了技術改進。這一舉動讓他的設計天賦初露端倪,也讓人們看到了一個不安現狀、愛動腦筋、敢于開拓創新的“學徒工”。

是他出色的表現為自己創造了更好的機會。廠里把他調到做鎖芯的最重要部門。這讓他有了接觸到做鎖的核心技術的機會,對他的成長產生關鍵性的影響。一年半之后,他被調去做鎖頭,在那里進行技術改進。通過他的技術改進,鎖廠鎖頭一個月的產量從2萬多把提升到7萬多把。這些成就表明,僅僅幾年時間他就掌握了鎖具生產的各種精湛技術。

國內第一臺擁有國外技術水平的造鎖設備誕生,標志著李善德的創新才能已凝結成了一個結晶體。這個奇跡的創造把鎖與李善德的傳奇人生緊密結合在一起。他在造鎖的同時,也是在鑄造自己的人生。

就在這臺設備誕生的半年前,廠里從國外引進了一臺制造子母彈子鎖的造鎖設備,因為廠里的工人技術水平太低,根本不會操作這臺 “洋機器”,做出的產品基本不符合標準。一個月才做一千幾百把鎖的生產效率,跟國外造鎖廠一個月上十萬把甚至上幾十萬把鎖的產量根本沒有可比性。在經銷商緊緊催促之下,工廠卻拿不出產品,這給工廠帶來很大的損失,廠里的領導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

“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這是諸葛亮在 《出師表》里用于描述自己話語,這句話用在此時的李善德身上最為貼切。受責任感的驅使,李善德主動了解國外機器生產產品的標準,并拿出自己的設計方案。一個才20出頭的普通技術工人,竟然說自己能設計出達到國外先進水平的造鎖設備,這讓在場的在造鎖行業研究十幾年的老工程師們深感吃驚,周圍的人也紛紛投來懷疑的目光。半年后,這個方案終于變成了實體的模具。試產的成功,標志著國內第一個擁有國外技術水平的制造子母彈子鎖的設備誕生。

再次創造奇跡,不僅使他成為了廠里的焦點,也成為了鎖具行業里的一個亮點。從鎖具廠里的雜工,到進行設備操作和改進的技術工人,再到現在創造造鎖模具奇跡的工程師;從做鎖具加工的邊緣工作,到對造鎖設備的技術改進,再到現在對造鎖核心技術的創造。這就是他的鎖之情結。這幾年的人生旅程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奠基,“鎖”定了他的人生前程,李善德從中悟出一個道理:“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只要用心認真對待”。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掃描登錄手機版!

關注微信平臺!